2、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,城镇承载力不断增强。2016年全市中心市区首位度明显提升,建成区面积达到108.27平方公里,人口达到96万人,比2010年建成区面积增加25.27平方公里,人口增加15.89万人,同期全市常住人口增加7.09万人,表明人口向城市建成区流动速度明显加快。许昌县撤县设区后,许昌市区面积达到1099平方公里,城市功能更加完善,个性特色更加凸显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初具规模,县(市)城区和中心镇区快速发展,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“美丽乡村”建设成效显著,城镇承载力不断增强。
3、许昌市城镇化发展亮点突出,城镇化发展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。一是许昌县撤县设区后许昌市城区人口的进一步扩大,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。按照许昌市新的行政区划范围,撤县设区后许昌市区常住人口达到129.64万人,自然进入到了100-300万人Ⅱ型大城市;二是全市建制镇数量在全省居第三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2010年至2016年全市撤乡建镇21个,建制镇数量占乡镇总数的73%,比全省建制镇平均水平61%高12个百分点,仅次于漯河市(79%)、郑州市(78%),居全省第三位;三是禹州市和长葛市被国家确认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。城镇化发展先行一步,初步探索新模式,为全国、河南省、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,对全市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,为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4、产业集聚承载能力提升,产业支撑夯实城镇发展基础。一是基础建设步伐加快,配套设施日臻完善。今年以来,产业集聚区继续完善路网、绿化亮化、供排水、电力等设施基础,一些更高层次配套服务有了提升,重点加快创新孵化、专业市场、商业服务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,综合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。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66.08平方公里,建成区面积92.11平方公里;公共绿地面积10.2平方公里,同比增长10.0%;标准厂房面积2523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6.0%;道路长度1004.9千米,同比增长8.4%;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927.0千米,同比增长4.1%;二是入驻企业增加,就业能力增强。 全市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2759家,其中工业企业1668家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家,同比增长12.5%,已投产企业2076个;从业人员438744人,同比增长9.5%;新入住企业252家,比上年同期增长20.0%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大幅增加,为当地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,同时企业职工待遇提高,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,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,拓展了集聚区发展空间,提升了城市形象,以“产”带城,以“城”促产,呈现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态势,有力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。
5、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和不竭动力。2016全市经济发展情况全省位次靠前。全年生产总值完成2353.11亿元,同比增长8.8%,总量居全省第4位,增速居全省第1位;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,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!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。
二、对许昌市城镇化率在全省位次的客观分析
2016年许昌市常住人口城镇率位居全省第九,前八位依次分别是郑州市(71.02%)、济源市(59.6%)、鹤壁市(57.21%)、焦作市(56.45%)、洛阳市(54.35%)、三门峡市(53.11%)、平顶山市(50.80%)、新乡市(50.44%)。在这几个城市中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,洛阳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,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。这两个城市分别是经济文化中心,交通便利经济发达,外来人口众多,人口集聚程度高;济源市是县级市,2016年常住人口为73.3万人;2016年焦作市、三门峡市和鹤壁市常住人口分别为354.6万人、225.61万人、161.38万人,都属于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地市,山区面积比较大,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城镇。焦作市所辖4区、2市、4县,市县的人口规模均偏小,除武陟县达到66万人外,其他5个县(市)常住人口在25-44万人之间,市区人口相对集中。三门峡市2016年常住人口225.61万人,城镇化率53.11%,其中义马市、湖滨区经济发达,城镇化率分别达到96.26%、91.11%,面积最大的卢氏县城镇化率仅为36.01%;鹤壁市常住人口161.38万人,城镇化率为57.21%,其中山城区、鹤山区、淇滨区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6.65%、84.99%、75.58%,有59.4%的城镇人口居住在这三个区,面积比较大经济欠发达的浚县城镇化率仅为34.88%;平顶山市和新乡市由于城市基础建设起步较早,城镇化率也高于许昌市,但近几年来差距逐步缩小,2010年两市的城镇化率分别高于许昌市2.29和1.99个百分点,2016年缩小到1.42和1.06个百分点。许昌市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平原地带,县市人口规模较大,人口分布相对广泛,与以上六个省辖市区位差异较大,可比性不强,城镇化率在全省位次基本符合许昌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。
以上分析表明,许昌市城镇化在全省的位次虽然是第九位,处于中等水平,但除去与前列的城市不可比的因素外,实际的位次还是比较靠前的,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
三、许昌市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
1、中心城市规模小,辐射带动能力需进一步增强。一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不大,截止2016年底,许昌市中心城区(建成区)人口为108.27万人,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仅为24.72% 。二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。2016年市区生产总值387亿元,低于所辖的禹州、长葛市,占全市的比重仅为16.45%。
2、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。近年来全市城镇化率的稳步增长和提高,快速扩充的城镇区域在城镇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同时,城市功能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和改善,城镇基础设施、社会管理相对滞后,公共服务依然不足,外来人口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,就业、住房及孩子的教育等问题依然存在,生存压力较大,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来人口在城镇长期安居发展,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许昌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。
3、产业结构不合理,不利于城镇化的加快发展。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,相互促进的。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表明,哪里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好,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,那里的城市建设必然得到快速发展。浙江的湖州市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60.5%,二三产比重47.2:47.1,三产比重高于许昌市12.4个百分点;江苏的常州市常住人口为470.8万人,高于许昌市常住人口32.74万人,但2016年常州市城镇化率达到71%(高于许昌市21.62个百分点),二三产比重46.5:50.9,三产比重高于许昌市16.2个百分点;洛阳市2016年城镇化率54.35%,二三产比重达到47.7:46.1。洛阳市三产比重高于许昌市11.4个百分点;相比之下,许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,远低于全国、河南省的平均水平。2016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是8.6:39.8:51.6,河南省为三产结构比10.7:47.4:41.9,许昌市则为6.9:58.4:34.7,许昌市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16.9个百分点、低于全省7.2个百分点,其结构不尽合理,仍处于“二、三、一”的结构序列阶段,许昌市第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镇化进程。
四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
1、加强组织领导,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。一是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,提高许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质量。科学规划,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,加快撤乡建镇和建安区撤乡设立办事处的步伐,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;解决好城镇化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,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,确保城镇化进程健康有序,进一步提高许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质量;二是利用全市城镇化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,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。利用建安区撤县设区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,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工作,提升建安区进而提高许昌市城镇化发展水平;利用禹州市和长葛市全国城镇化试点的机遇,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子,总结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经验,加大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全市的城镇化水平。
2、优化经济结构,发展第三产业,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。近年来许昌市加大了第三产业的发展,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为34.7%,比2010年增加9.6个百分点,年均增加1.6个百分点。但与全国和全省相比许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,且产业结构调整缓慢。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,相互促进的。政府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植力度,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;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区、专业园区,带动相关的行业蓬勃发展起来,如:商贸流通、餐饮服务、金融保险、现代物流、交通运输、信息咨询等服务业。培育扶持电子信息科技、文化传媒、旅游、中介服务、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势必会消化吸纳大量劳动力,促进人口城镇化尽快发展,而城镇化进程加快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。
3、建立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,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。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,逐步解决许昌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科学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,一是必须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,统筹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,优化布局,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,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;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支持,在推动进城落户农民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取得突破。建立健全住房保障、教育保障、养老保险制度、医疗保险制度,为转户农民进城安居消费、就业创业和子女求学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;不断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,逐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。三是建立和不断完善城镇化发展质量监测体系,及时跟踪各地城镇化发展进程,积极引导全市以提升质量增强效益为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。